作者:丁自海  出处: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更新时间: 2004年09月24日   护理解剖学已成为临床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现代护理学不可或缺的基础。在近十几年来,护理解剖学研究取得了一批优异的科研成果,在充实临床解剖学资料,面向护理应用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护理解剖学基础研究 护理解剖学基础研究,是护理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与各种护理技术操作、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及整体护理等有关的解剖学,通过大体解剖学或实验形态学研究,提供其形态或阐明其机理。针对护理操作中常见的神经损伤,丁自海等进行了注射性神经伤等一系列实验形态学研究,阐明了这些神经伤的原理和预防方法。吕青等应用这些原理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取得了理想效果。小儿为一特殊群体,在护理技术操作中与成人有很大不同。针对小儿臀肌注射后产生的臀肌纤维化,丁自海等进行了实验形态学研究;刘荣志等进行了系列的静脉穿刺、肌内注射的应用解剖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使用价值的成果,填补了护理解剖学领域的空白。 2.护理解剖学教学 我国自有护理专业教育以来,基本上沿用系统解剖学这一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解剖学教学,主要讲授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这些内容可为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知识,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满足不了护理专业的要求。近十年来,丁自海等对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根据不同层次护理专业的特点,参考医疗专业解剖学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将本科和专科护理专业的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系和护理应用解剖学两门课程,前者安排120~150学时,按各系统顺序以传统解剖学模式教学;后者安排30~50学。 3.护理解剖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整体上看,与其它学科的临床解剖学相比,护理解剖学的研究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选题针对性不强 从四届护理解剖学研讨会收到的600多篇论文来看,真正有高质量的论文不足1/5。钟世镇院士曾指出,在临床解剖研究中,选题不合理、起点低、重复多,仍是科研工作中的最大浪费。 3.2教学质量不高 从事解剖学教学的教师多毕业于医疗专业,对护理专业了解不多,习惯于用医疗专业的方法来教授,难以把解剖与护理容为一体。相当一部分院校在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缺乏相应的高质量的教材、教具。生搬硬套地采用医疗专业的教材。 3.3实验室建设滞后 目前大多数解剖学教研室在护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多采用医疗专业的示教标本,缺乏与护理解剖学相关的注射、插管、穿刺、生活护理等操作的专用标本。 4.几点建议 4.1努力在科研选题上下工夫 科研的成败关键在选题,因此,应在选题上下工夫。目前,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中的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有待我们去探索,一些传统的方法也需要新的评价、更新、改进与完善。 4.2深入开展护理解剖学基础研究 在基础研究中,我们可对实验对象实施人为的干预手段,对影响结果的因素有严格的控制措施,结果可靠性大,科学性强,能获得仅靠观测标本或病人难以达到的动态的、能阐明临床护理中带有规律性的形态学资料,对于解释病理现象的原理、原因,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是护理解剖学研究中应大力提倡的一种研究方法。 4.3加快护理解剖学课程建设步伐 4.4强化解剖学与护理工作者的合作  
(本文已被浏览 3511 次)
|
|
|